|
易經場效應發生器的機理易經場效應發生器是根據易經、河圖洛書、黃帝內經、律呂等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相關現代科學理論研制而成的。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被喻為群經之首,由中華文化始祖伏羲氏創立,伏羲將陽爻“—”和陰爻“ - -”兩個符號疊加三次組合成八卦 進而又將八卦上下相疊組成64卦。 這套符號體系經過后人不斷添加解釋性的文字,到春秋時代形成了與現在通行本相似的《周易》。 易經發展到宋代,又傳出了64卦方圓圖,這個圖式記載在了朱熹的《周易本義》上。 歷史上與易經相伴而行的還有兩幅圖,即河圖和洛書,傳說伏羲根據河圖和洛書創立了八卦。這兩幅圖也被朱熹收錄在了《周易本義》中。 通過研究,我們認為易經的起源和實質是在天人合一思想背景下的中國古代天學體系,所謂“日月為易”,“易”就是闡述日、地、月(太陽、地球、月亮)三者運動規律的符號體系。 現代科學已經能夠揭示日、地、月三者的運動規律,地球帶動月亮圍繞太陽做圓周運動,運動的軌道是橢圓,月亮是地球的衛星,它的運動軌道也是橢圓,地球在繞日公轉時也在以自身極軸為軸做自轉。天體間的相對運動伴隨著引力場的變化,天體自轉產生自旋場。地球上某個特定點受到日、地、月三者復合運動產生的引力波動和自旋擾動的作用,地球上的人時刻受到日、地、月等天體運動所產生能量場的作用。 我們將河圖中1、2、3、4、6、7、8、9這8個數分別對應八個三畫卦,使八卦數字化,再將64個重卦看作上下兩個八卦相加而成的,進而把64卦方圓圖進行數字化, 然后將數字化的64卦方圓圖物理化,形成了易經場效應發生器。 易經場效應發生器與日、地、月運動所產生的能量場通過諧振效應而產生能量,這一能量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說的先天之氣。易經場效應發生器的能量場具有極強的穿透力,可以穿透鋼鐵、玻璃、陶瓷等致密物質,也可以作用到人體深層組織和細胞。 《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的基礎,認為人的生理及健康與太陽、月亮這些天體的運動息息相關,并將養生治病與天時、歷法聯系在一起。《靈樞·歲露》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這段話首先表達了天人合一觀,其次是如何才能做到天人合一?就是要與日月運轉規律相應,而氣是人與天地相參的中介。 《黃帝內經》的核心是五運六氣理論,五運六氣理論闡述的是日、地、月及相關天體的運行與人體的關系,認為人由天地陰陽之氣的交互作用而生成,《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就是氣的產物,氣是人的生命根本。“人之生死,全賴于氣。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死”,“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陰陽更勝,氣之先后,人之壽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氣也。”。 人體因不能與日地月運動產生的能量場共諧,影響健康,導致疾病。易經場效應發生器通過與日地月三體運動諧振產生氣場,作用于人體,達到補益元氣的作用。從生理學的角度理解,氣就是能量,能量以波動的形式體現,易經場效應發生器產生的能量作用于人體細胞,使細胞產生共振效應,提高細胞的活力。 概而言之,易經場效應發生器具有三個特點: 1、無需外加能源而產生能量場,并且這一能量場對人體具有自然的安全性。 2、此能量場穿透力強,可作用到人體深層組織和細胞。 3、此能量場可與人體細胞產生共振效應,提高細胞活力。 |